儘管換水方式各有不同,但若問起一名老手『換水的必要性』,百分之九十九都會表示『必要』。的確,正確的換水絕對更有利於魚類的存活,因為不論任何過濾器,都無法濾除『所有的』有害物質,有些只能透過換水的方式稀釋;同時水中的元素、養分等也可能因為被缸中生物消耗,而需要新水補充。但市面上卻有一類標榜『不需換水』的缸子(或相關產品),聲稱缸子可以達到一種平衡,魚類排泄產生的有毒物質可以被植物(或該產品)吸收,所以永不需換水。雖然我們不能直接說他的理論錯誤,但事實仍是噱頭的成分居多。因為這其中有太多的變數,每個飼養者的餵食量、魚隻飼養密度、蒸發後補的水、植物吸收多少的氮、磷、鹽類等等,各種條件都不同,『不需換水』只是一個粗略而不精確的概念。我認同它可以延長換水的間隔時間,但要做到『永不需要』,絕對是不可能的。這類商品的客群,經常是『只想要個生動的裝飾品,實際上沒有準備好養魚』的人,對於喜歡養魚、想把魚養好的人並沒有特別的吸引力;因為就算無法明確指出問題,但經驗法則使得任何養魚老手都不會輕信這種噱頭。
原本是這樣表現的魚,我抓了幾隻丟到陽台的生態缸吃孑孓..... |
後來忘了裡面有魚,約一年沒換水,變成這個樣子.....我已經很驚訝牠還活著 |
與不換水相反的另一種極端,是所謂『操水』的大量、高頻率換水,每天可以換掉100%的水,甚至到達200、300%。這種概念大概可以想成:棲息在一條河流中某個地點的魚,牠周遭的水等於是無時無刻在更新的;所以有毒廢棄物不會累積,生存、成長所需要的元素也可以一直得到補充。很多玩家的經驗都是,這麼做會讓仔魚成長較快,成魚活得更強壯。但我個人卻並不推薦這種作法,尤其是新手。因為這存在著一些限制和難度,操作不當只會有反效果。實際上的困難點在於,河的流動相對於我們換水來說,水質、水溫都穩定得多,不會在短時間內劇烈變化。這是我們換水比較難控制的,操作不當就等於是在虐魚,甚至可能致死。通常是很有經驗的老手才適合用這種方法。
講到這種『操水』、『操魚』的概念,我不得不提一種很多人都會犯的謬誤。有些人會把動物的適應力上綱到不合理的程度,認為只要循序漸進慢慢來,動物都可以習慣。好比有的人會以他們的魚可以承受快速粗暴地換水而自豪;有的人想把某種窄鹽性淡水魚馴化成可以在海水裡生存(或是反過來);或是為了方便觀賞,強迫某些害羞、愛躲藏的動物處於令牠們不安的空曠環境;或是因為自己吃素,讓雜食、肉食的寵物跟著主人吃素.....很多所謂『訓練』、『馴化』的行為,其實早就超出動物的適應能力,形同虐待、慢性殺害。動物們經常不是『能夠適應』,而是『忍受力強』;不是『還活著』,而是『還沒死』。
要知道動物之所以天生如此,是演化的結果,是成千上萬個世代透過遺傳慢慢改變的結果,時間的尺度可能是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年,這豈是你『慢慢來』或『循序漸進』就可以改變的事?!『一個人泡在水裡,每天慢慢增加時間,最後也不會長出腮來』,這件事大家都能理解;但換做許多所謂『訓練』或『馴化』,其實也是一樣的情況啊!
在弱酸軟水的草缸裡,蜜蜂角螺的殼就是會慢慢溶解,無法訓練或馴化 |
總之,我再次強調,所謂『操水』的大量換水行為,只適合有辦法正確操作的老手。還有一個重點是,很多操水的老手,目的都是為了讓仔魚快速長大。但如果我們換水只是要讓缸中生物活得好一點,根本沒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。
那麼到底該怎麼換?一次換多少?多久換一次?這些問題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個答案,每個人都根據他的經驗來回答你;但做為沒有經驗新手,到底該聽誰的?你可以參考某人、某文或某書上面定出的換水周期,但不必當做金科玉律般百分之百的執行。更好的方式是你應該培養自行判斷、自行決定的能力;了解一些原則和原理之後,你也會有你自己的周期和習慣。
首先,當水質有一些明顯的異常,是絕對該換的時候。例如原本清澈的水變混濁、變綠,或是發出腥臭味。再來是,生物密度和餵食量都會影響水質敗壞的速度,密度越高、餵食越多,水就要換得越勤。我看過有位新手,在八吋缸養了30~40條孔雀魚,每次餵食倒一大把飼料,半數都沉到缸底,等換水時才吸掉。他並不覺得這樣是高密度、高餵食量,只是擔心有的魚會吃不到;更糟的是認為有裝過濾器,所以不怕殘餌。隔沒多久他就問我:『為什麼照水族館老闆說的一星期換一次水,還是一直死魚?』所以,到底怎樣算高密度?怎樣算餵食量多?作為新手,千萬不要用『感覺』的。
『一公升的水可以養一公分的魚』,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計算公式。當然,並不是說不遵守它就什麼也養不活,反而是有時候遵守它卻會讓魚缸感覺空曠。我想或許是它把魚隻的舒適度、領域性等等也考慮進去,而不是單純作為『存活的上限』,所以得出來的數字較為保守。一個老手對於飼養密度早就有概念,懂得怎樣的密度要怎樣照顧,所以他未必要遵守,甚至根本不用知道這種公式也能把魚養活。問題在於上面我所說的,一個新手可能不知道八吋缸養30~40隻孔雀成魚已經是超高密度,水質敗壞的速度、換水的頻率就不能按照一般標準。所以此公式當然可以作為新手的參考,超過這個標準越多,換水的頻率就要越高,飼養、維護難度也會越高。對新手來說,從低密度開始養起會讓你遭受的挫折比較少,絕對比高密度更容易飼養。
如果你曾注意飼料瓶上的標示,大多數都有標明建議餵食量,通常是『一次餵食量在XX秒內可以吃完』之類的;不管怎麼寫,共通原則都是盡量避免殘餌汙染水質。所以你一樣可以自己抓餵食量,想餵得少,一次就好;想餵得多,可以分幾次,但每次的份量都盡量不要有『來不及吃』的情形發生,盡量避免殘餌掉入底材、吸入過濾。別擔心有的魚吃不到,這次吃不到,下次還是有機會。在新手的魚缸裡,餵到漲死、殘餌汙染致死的魚,遠遠比餓死的要多得多。
黏貼飼料容易製造殘餌,餵食量要小心控制 |
有了密度和餵食的概念後,你就比較不容易偏離標準太多,可以用一個比較『正常』的飼養條件來談換水。換水有幾個大原則很好掌握:
一、曝氣
市售硝化菌、水質穩定劑或其他類似產品,有的沒的都不用加,只要自來水有經過適當曝氣可以使用了。曝氣的目的是讓水中的氯揮發,所以表面積大的容器可以加快速度。另一點是自來水管內的壓力會使氣體溶解率較高,曝氣的過程也可以讓氣體溶解率恢復正常值。一般靜置一兩天就可以了,下雨後最好多加一天。我會用一大塊生化綿蓋住容器,避免灰塵和蚊蟲產卵。
二、新水和舊水相差越少越好
不論是溫度、酸鹼值、硬度(海水還多了鹽度)等等,加入的新水和原來的舊水都不應相差太多。不應該是換完水後發現水質有變化再去調整,『先調到接近』才是理想的作法。假設我有兩個缸子,一個是酸性軟水的草缸,一個是鹼性硬水的慈鯛缸,我就會分別設置兩個用來氣曝的容器,一個裡面放草泥丸、軟水樹脂,另一個放珊瑚砂。
三、注入新水一定要慢
我一向都以風管加上節流閥的方式緩慢滴流。換掉30%舊水的情況下,大約控制在2小時把水加完。或許你聽過某些老手吹噓他們的魚多強壯,換水多快都沒事;但其實多半是上述第二點他們作得相當好。所以如果你沒有特別去注意第二點,那麼更應該要放慢速度。
四、『少量多次』比『多量少次』好
直接舉例:一星期換20%比半個月換40%好,半個月換40%比一個月換80%好。如同上述二、三點,都是為了讓環境更穩定,避免劇烈變化。
幾個大原則你掌握了之後,我們再來談換水的頻率。在正常的飼養條件下(如果上面你有仔細看,應該比較了解什麼叫『正常』了),可以用『一星期換30%』當作基準。請注意我不把這當作『答案』而是『基準』,因為我上面講了這麼多,都是在說明換水這件事只有一些『原則』,沒有『標準答案』。飼養密度、餵食量較高,就要換得更多更頻繁,反之就可降低;喜歡新水的魚可以多換,喜歡舊水的就少換。根據『一星期30%』這個基準去調整、找出你自己的換水模式,要換多少、多久才要換,都取決於你的飼養情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