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6/17

【七彩雷龍之遺憾】

        七彩雷龍(Channa bleheri)是一種鱧科的魚,分佈在印度的雅魯藏布江流域。成魚體長約15~20 cm,屬於小型雷龍。這類鱧科魚英文名叫Snakehead,所以也有人稱牠們『蛇頭魚』,大部分體型都不小,有的甚至可以長到破米,七彩雷龍算是超袖珍的種類。台灣有兩種比較常見的鱧科,一種是月鱧(俗稱七星鱧),體型也很小,類似七彩雷龍,牠是台灣原生的物種,其實已經不太常見;另一種是外來種泰國鱧,俗稱『估呆』或是『水虎魚』、『魚虎』,體型比較大,很容易釣獲。

七彩雷龍是個人最喜歡的淡水魚
泰國鱧生命力強,不太乾淨的水域中也能生存

        七彩雷龍喜歡弱酸性舊水,溫度適應範圍廣;可直接呼吸空氣,不怕低溶氧。跳躍能力非常強,魚缸不加蓋絕對變魚乾。我第一次認識這種魚應該是在2009年,之後的6年至少都養了一隻,最多到6隻。火箭般的流線身形、野性十足的色彩,加上強韌的生命力,牠很快就成為我最喜歡的淡水魚,沒有之一。

        這種魚強壯好養,容易馴餌不挑嘴,我養過的每一隻都肯吃飼料,偶爾餵活餌也不會使牠們不吃飼料。牠們甚至會像羅漢那樣和人互動,跟著手指上下、看到人就討吃。前前後後我總共大概買過十幾隻七彩雷龍,約有半數都是跳缸死的。雖然我知道牠會跳缸,也有加蓋,不過太小看牠了;只要跟魚身差不多大的洞,牠都有辦法跳出來。我的缸都是開放缸,因為DIY的蓋子稍微有一點縫隙,就損失了好幾隻。有打算要養的朋友,務必百分之百的蓋好魚缸。除了加蓋之外,講到雷龍一定要提到Ben-Z大大,他的經驗和知識都是達人等級。養雷龍的一定要造訪他的部落格

太會打了只好隔開

        最多飼養6隻的時候,是採取每一隻都隔開的方式,因為牠們同類之間實在太好鬥了,不隔開馬上遍體麟傷,甚至會打到死。每過一陣子,我就會把隔板抽掉,嘗試配對看看,只要換幾次位置,每一隻都能配對到。這就是標題所說的遺憾了,我從來沒有真正的配對成功過,總因為牠們打得太過激烈只好又隔開。有繁殖過的高手是建議說要一大群混養,等其中出現自然配對成功的,再另行抓出來繁殖。不過我的數量沒有多到可以這樣做,而且也不太會分辨公母,只好用這種笨方法。

像鬥魚一樣,給牠照鏡子也是會氣到腮鼓起來

        要分辨公母,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看尾鰭的『眼斑』,2013年的The Bioscan當中的一篇論文,也是利用此法來辨識(The Bio Scan, 1265-1268, 2013, SEXUAL DIMORPHISM AND GONADAL DEVELOPMENT OF A RARE MURREL SPECIES CHANNA BLEHERI (BLEHER) IN ASSAM)。不過實際飼養過程中,我發現此法其實並不是100%準確,因為『眼斑』會隨著成長而變化;原本有眼斑的魚,後來可能會消失,並不是終身的特徵。現在很多人都已知道看眼斑是不準的,有些高手可以從『頭型』來判斷公母,但也是很難做到完全準確,大量混養讓牠們自然配對仍是比較簡單的方法。

        對我來說這種魚還有一個很有魅力的地方,就是原本水火不容的兩條魚,經過一個『不打不相識』的過程後,一旦配對成功,就會變的彼此恩愛、出雙入對,沒能親自觀察到實在是頗為遺憾。

        在我飼養過的所有雷龍中,除了約半數跳缸,還有五隻是送人(因魚缸漏水),養到壽終正寢的有三隻,平均壽命大概3~5年。養到末期已經可以觀察到明顯老化跡象,而且不只是外表老態,活動力和攻擊力也大幅下降,甚至可以混養別的小魚和黑殼蝦,都不會被攻擊。

左後方隱約可見七彩雷龍,牠已經老到不會攻擊任何活體

        這種混養對年輕的雷龍來說簡直不可思議,年輕雷龍的戰鬥力極強,幾乎是看到任何活體都會攻擊。我親眼看過牠們跳出水面吃蟑螂,因為我用的蓋子是不銹鋼網(透氣好),蟑螂爬在上面可以被咬到,雷龍一跳就咬下來了。

吞了一隻大蟑螂,肚子都鼓起來了

        目前我沒有適合的缸子可以養雷龍,原本有一缸打算整理一下拿來養的,不過暫時用來做別的用途了,將來有機會再來嘗試雷龍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